分類
Uncategorized

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檢測

臺北市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檢測,用意在於檢測臺北市國民小學之五年級學生,並將參考結果作為擬定教育政策及強化學校教學之參考。臺北市於2005年實施國語文基本學力檢測,於2006年度起新增數學領域檢測,以判斷學生是否達到學習的效果。

目的:

  • 讓臺北市市民了解九年一貫之實施成效。
  • 藉由檢測了解學生學習上的瓶頸,協助教師教學。
  • 學生藉由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編制的測驗,可得合適的學習回饋。
  • 建立學習資料庫,提供相關人員進行長期追蹤。

檢測方式:

  • 普測:臺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國語、數學及英語檢測。國語試題作答時間為40分鐘,作答完中途休息10分鐘;考數學試題50分鐘,採選擇題作答方式,作答完中途休息10分鐘;英語檢測40分鐘。
  • 抽測:國語文寫作,國小五年級班級數2班以下抽1人,3至4抽2人,5至8班抽3人,9至12班抽4人,13班以上抽5人。國語文寫作時間於普測後,檢測40分鐘。

111年度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檢測

  • 依據本市111學年度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與課程品質整體推動計畫辦理。
  • 參加對象:各校校長或教務主任、學校代表至多2人參加本說明會,自即日起受理報名至112年5月10(星期三)止,請逕至臺北市教師在職研習網辦理報名薦派程序。本局同意本案人員公假派代出席,並核予4小時研習時數。
  • 本市111年度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檢測結果報告書(每校1本)將於會議當天發放,亦可至學力檢測網站下載報告書電子檔。各科檢測結果分析簡報檔將於說明會結束後,另行上傳至學力檢測網站提供下載。
  • 本次說明會不提供停車位,請與會人員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會場提供茶水,為響應環保政策,請自備環保杯。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簡稱基測國中基測,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過去曾為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舉辦的學習能力測驗,目的在學生升學時利用成績供各高中、高職參考。

基測從2001年(民國90年)開始舉辦,用以取代聯考。在2013年(民國102年)舉行最後一屆,之後由國中教育會考取代。舉行年數為12年。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原始目的,為打破國民中學升高級中學實行42年的「聯考聯招制」,原始測驗目的為「標準參照」形式使用,僅作為國中升高中參考的一部份依據;但最後由於社會輿論及家長團體壓力,被迫改變為「常模參照」形式測驗,並且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作為主要國中升高中的參考依據。

1998年6月,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成立「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執行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2001年的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共有31萬多人報考。為配合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2013年是最後一次舉辦基本學力測驗,2014年起改以國中教育會考取代基本學力測驗。

北北基地區區域性基本學力測驗(簡稱大臺北聯合基測、北北基聯測或聯測),為一由大臺北地區的臺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預定共同實施的一個獨立的基本學力測驗測驗機制。並與一綱一本政策同時進行。2007年4月臺北市則提出釋憲,獲8縣市首長聯名。6月底臺北市、臺北縣(2010年五都改制後,改稱新北市)與基隆市首長達成共識,在2008年國中新生教科書採一綱一本,並在2011年由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共同舉辦基測。

在早期臺灣的高中聯考時代,即有分為臺灣省聯招區(省聯)、大臺北聯招區(北聯)、大高雄聯招區(雄聯),有高中教師們發言,今日的北北基聯測是當年北聯的復辟,其意圖為縮限中臺灣與南臺灣的學子,赴大臺北就學。支持者則說,地方本來就被賦予此樣權力,以一綱一本,獨立招考,對大臺北地區的考生是減輕壓力的作法。惟實際實行後,頗見爭議。

2011年獨立自辦的北北基聯測,由於常模與全國基測不同,量尺分數被錯估,造成大量考生高分低取。教育部於同年8月24日宣布北北基聯測停辦,此測驗遂成為臺灣最短命的升學考試。

然而北北基聯測停辦,家長重新面對一綱一本政策是否不適用於全國基測的問題,臺北市長郝龍斌也飽受政治與教育界的批評,並自稱是從政以來最大風暴。